10月25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甘肃本土作家媒体见面会,甘肃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正茂,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叶舟,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名誉主席马步升,甘肃省作协常务副主席滕飞,甘肃省作协副主席严英秀,甘肃省作协理事王选,兰州市作协副主席周才(鬼鱼)来到见面会现场,同各位媒体记者进行交流。
新闻发布会现场
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二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卢莹主持见面会
主持人
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二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 卢莹
发布人
甘肃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王正茂
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 叶舟
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名誉主席 马步升
甘肃省作协常务副主席 滕飞
甘肃省作协副主席 严英秀
甘肃省作协理事 王选
兰州市作协副主席 周才(鬼鱼)
记者问答
中国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近年来,省文联、省作协为推动甘肃文学事业繁荣,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卓尔有效的成果,请王主席给我们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甘肃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正茂
王正茂:
甘肃文学事业底蕴丰厚、源远流长,近五年来,省文联党组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与支持下,积极推动文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始终发挥“两个优势”,制定具有长效性、针对性的工作计划,奖掖扶持新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文学从未缺席
甘肃作协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以文学高峰攀登工程为统领,充分发挥文学力量,开展了许多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影响的文学活动,推出了一批反映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品佳作。
一是围绕脱贫攻坚开展主题采访和创作活动。
甘肃省作协用两年的时间开展了“决战脱贫攻坚、书写陇原巨变——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计划”,先后组织四批次、近百名作家深入我省脱贫一线,扎根基层攻坚战场,推出百余篇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情感饱满的文学佳作,部分作品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甘肃日报》等主流报刊发表,《飞天》文学月刊集中两期进行推介。2021年,采访成果凝结为《滚石上山——散点透视陇上脱贫攻坚》《小康路上的凝视——甘肃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作品集》两部图书,均纳入省委宣传部“伟大历程——甘肃扶贫纪实纪录工程丛书”。同时,还组织作家围绕省上“纪录小康工程”,创作出版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甘肃奋斗者》上下两卷。
围绕全国和省上重大选题和重大节庆,省作协积极引导广大作家开展各类题材的文学创作。作家们深入田间地头、民族地区、厂矿企业书写时代楷模,讴歌时代精神,讴歌劳动精神。《逐梦八步沙》《八步沙》《战石油》《拔河兮》《石化魂》等多部优秀文学作品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上刊发,并出版发行。
二是围绕甘肃生态建设,省文联、省作协与生态环境厅合作,联合开展了“新时代生态文学创作计划”,去年组织了二十余名作家沿黄河流域甘肃段深入采访,推出了30余万字的《黄河安澜——甘肃生态文学作品集》。今年开始,我们又组织文学骨干,开始沿着祁连山脉采访,将在明年6月前推出《祁连回响》文学作品集。
三是深度参与敦煌文博会“敦煌论坛”工作。去年,省文联、省作协在敦煌文博会上举办了“传承丝路精神构建文明新形态”论坛,我们邀请文化部原部长、人民艺术家王蒙、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等50多名著名作家参加并发表主旨演讲,阿塞拜疆文化部部长、白俄罗斯文化部副部长等十余个国家的近30名政要、学者参加论坛。今年,我们在文博会上举办了“敦煌文化的文学表达”论坛,中共中央委员、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中国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陈彦,著名作家刘醒龙、施战军等60余名省内外著名作家参加,并作了精彩演讲。
四是为了多维度反映甘肃近年来的可喜变化和重大成就,我们组织作家开展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陇原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通过资金扶持、项目管理、成果结项的方式,每年组织十名作家深入我省基层特别是乡村振兴的典型地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一个月以上,推出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力、能够冲击全国文学奖项的精品力作,目前已经推出长篇小说《嫁果记》、诗集《祖河传》、网络文学《千年飞天舞》、纪录片《青绿甘南》等,其他成果将陆续推出。
这一创作计划预计持续推动五年,将成为涵盖长篇小说、报告文学、网络文学、散文、中短篇小说、舞台影视剧本等题材,具有广泛辐射力和影响力的文学品牌。
二、多措并举,培养人才,老中青齐头并进
一是持续举办文学八骏评选和推介。近年来,我们先后举办了网络文学八骏、诗歌八骏、散文八骏、儿童文学八骏的评选推介,去年举办了盛大的“文学八骏盛典”,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是举办了鲁迅文学院甘肃中青年作家文学创作培训班、甘肃作家研讨会等系列活动。
三是与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中国文学基金会联合举办了“中国作家甘肃文学周”,多名鲁迅文学奖、全国儿童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得主来甘,与我省作家广泛交流,并深入兰州、临夏等地大中小学校开展讲座等活动。
四是举办第六、七、八届甘肃黄河文学奖、第六届甘肃少数民族文学奖、“青藏之窗·雪域羚城”全国散文诗大赛、“八点读书会”等活动,成功推介了百余名中青年作家,成为搭建作家与读者之间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
五是依托中国作协的激励扶持机制,发挥组织和平台优势,积极推介人才。在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中国作协网络文学重点扶持、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等项目扶持中,我省五十余名作家获得各类资助。
三、弦歌不辍,硕果累累,文学园地百花齐放
近年来,甘肃作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态势强劲,精品佳作不断,奋力从高原向高峰迈进,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叶舟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其创作的短篇小说《我的帐篷里有平安》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敦煌本纪》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入围奖、第四届施耐庵文学奖、第五届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等,出版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获得巨大影响;
马步升出版散文集《此致敬礼》《祁连山阙》等多部作品;
阿信的诗集《裸原》获得鲁迅文学奖入围奖;
王小忠的散文集《兄弟记》荣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扎西才让的诗集《桑多镇》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牛庆国出版《热爱的方式》《字纸》《我把你的名字写进诗里》《持灯者》等多部诗集;
娜夜的组诗《大地涌动着草香》获得“第四届草堂诗歌奖·年度诗人大奖”;
高凯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拔河兮》《战石油》分别在《文艺报》《人民日报》上整版发表并出版发行;
雪漠推出长篇小说《凉州词》《一个人的西部》等;
李学辉出版纪实文学《逐梦八步沙》、长篇小说《末代紧皮手》《国家坐骑》《塞上曲》,获《芳草》汉语文学女评委奖最佳抒情奖等;
马宇龙创作的长篇小说《嫁果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并入选中国作家2021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严英秀入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出版长篇小说《狂流》、散文集《就连河流都不能带她回家》。其中,《狂流》入围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古马创作的组诗《喜雪》荣获“《诗刊》2020陈子昂年度诗人奖”,出版诗集《飞行的湖》等;
云宏(孑与2)推出《唐砖》《大宋的智慧》《明天下》等长篇网络小说,获第二届“中华文学基金会茅盾文学新人奖·网络文学新人奖”;
滕飞撰稿的纪录片《中国》《岳麓书院》荣获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和国家广电总局国产纪录片2021年度优秀撰稿奖等。
四、网络文学,异军突起,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近五年来,甘肃先后举办了首届甘肃网络文学八骏评选推介活动、甘肃网络作协成立大会、全国首届红色题材网络小说征文大赛、网络作家重走长征路、网络作家走基层、推动甘肃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等一系列活动,在全国网络文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且多次成功“出圈”。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评价,甘肃网络文学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2019年,我们就成立了甘肃省网络作协,并举办了盛大的成立仪式,是西北五省中的第一家省级网络作协。
2021年,我们立足建党百年的伟大历史时刻,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以文学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进一步引导广大网络作家积极投身主旋律和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推出一批优秀的网络文学精品,更好发挥网络文学对青年一代的巨大影响力,甘肃省作协、省网络作协共同策划面向全国的“讲好红色故事、庆祝建党百年——首届红色题材网络小说征文大赛系列活动”。这是我省首届面向全国的网络小说征文大赛,也是我省第一次用网络文学的方式对红色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挖掘和传播。作为系列活动之一的“网络作家重走长征路文学志愿服务活动”被中国作协社联部评为2021年度文学志愿服务示范性重点扶持优秀项目。
近年来,甘肃网络文学发展迅猛、成果丰硕,据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等权威部门评估,甘肃网络文学在创作队伍、作品水平、业界影响和读者认可等方面,位列西部第一梯队,在全国也属于中上游水平。目前,甘肃正在实施网络文学提升工程,在此基础通过网络文学八骏、网络文学评论研究、网络文学扶持和网络文学影视化、产业化转化等措施,力争将我省网络文学提升到全国上游。
目前,近年来,甘肃省网络文学取得迅猛发展,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重点作者如孑与二、志鸟村、胡说、乱世狂刀、王熠、白马出凉州等也是佳作不断,90后甚至00后的网络作家也开始冒尖活跃,网络作家成为“文学陇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范围内有重要影响力的网络作家十余人,中国作协重点关注的有20余人。他们已成为“文学新陇军”的重要力量,以及甘肃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其中,孑与2的《唐砖》获茅盾文学新人奖,胡说的《扎西德勒》、志鸟村的《大医凌然》等7部作品入选中国作协“百年百部”创作工程,近年来中国作协推出的新时代十年一百部网文佳作等评选中,我省孑与2、胡说、志鸟村、乱世狂刀等人的作品频频入选,孑与2还当选为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省作协副主席,5名网络作家当选省作协理事。
甘肃网文有几大亮点:一是现实题材创作力度加强,《山根》《扎西德勒》《大医凌然》《腾格里传奇》等现实题材作品都屡获大奖。二是跨领域合作不断深入,《唐砖》《宸汐缘》《反恐特战队》等作品都改编成影视剧,乱世狂刀的多部作品改编为知名网络游戏。三是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西部网络文学产业园、崆峒网络文学小镇等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不断以网络文学内容丰富旅游体验,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三十年来,叶主席一直在坚持写敦煌题材,是什么一直吸引您对敦煌文化的关注,写下了百万字的《敦煌本纪》?
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叶舟
叶舟:
在三十多年的写作中,“敦煌”始终是我创作的母题。我已经记不清自己究竟去过多少次了,但每一次抵达敦煌,我都像一个灵魂的孤儿,找见了故土,找见了爹娘,也找见了一名文学战士皈依的圣地。我曾经用过一个比喻,我说敦煌就是一座超级核电站,只要我的双脚站在那片天空下,她一定就会点亮我,赋能我,加持我,并且在她母亲般的庇护下,廓开我的想象,赐予我勇气和奔跑,让我的文字与吟唱布满一种哺育和恩养的光辉,延续至今。
我想,恰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就是一种深情主义的回报,所谓的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其实也正是这种心愿的表达。
20世纪90年代,我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在创作一部名叫《大敦煌》的诗文集。当时我大学毕业不久,身上还带着校园诗人的特征,吟风弄月,强言哀愁,文字贫血而苍白。幸运的是,我最后找见了神圣的敦煌和伟大的河西走廊,她们容纳了一个少年的野心与追逐,并且像一块镇纸,压住了我狂乱的心跳,让我学会了肃穆、宁静和持久的耐心。如今,这本诗文集仍在畅销当中,“大敦煌”这三个字也成为了公共词汇。
2000年元月,也就是中央推出“西部大开发”政策不久,我作为报社派出的酒泉地区采访组的组长,带着一批记者深入到河西腹地,进行采访报道。在那个春节,大年初一,整个莫高窟只有我一个外人,我几乎拜谒了每座洞窟,我徜徉在大雪覆盖的宕泉河两岸,我和那些高大的银白杨度过了整整一天。临别前,我对着九层阁的大佛发愿,我将来一定要为敦煌、为莫高窟写一本大部头,作为我的供养和报答。
此后,在长达十六年的时间里,这个愿心让我备受煎熬,痛苦不堪。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我不停地出走,我西来取经,我频频叩访祁连山下的四郡两关,这期间,我还写出了《敦煌诗经》与《蓝色的敦煌》等篇章,一直预备着自己的笔墨和勇敢。终于,在2018年,我所创作的109万字的长篇小说《敦煌本纪》(上下两卷)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发行,获得了各种奖项,进入了不同的榜单,迄今也仍在畅销中。今年年底,修订后的《敦煌本纪》(上中下三卷)将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大型发布会也将在敦煌举办。值得一提的是,由著名朗诵艺术家李野墨先生演播的《敦煌本纪》,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小说连播节目中,播出了将近200集,以文学的方式,弘扬了敦煌文化。
就在去年秋天,应深圳方面的邀请,我创作了一部有关敦煌题材的舞剧剧本。在寒冬腊月的天气里,我带着剧组的主创团队,一直奔波在莫高窟、鸣沙山和两关之间。我跪在阳关脚下,在积雪的大地上以指尖作笔,写下了这部戏的名字:敦煌消息。也就巧了,根据我的剧本改编的这台舞剧,近期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演,反响热烈。
是的!在长达三十多年的写作中,我逐渐地认识到,文学虽然要追求新异,但也应该保有正大之气象、光明之法相的高贵品质,更要夺取一种铁马冰河、开疆斥土的勇气。——敦煌于我,恰巧就是这种品质和勇气的源泉,她也是我再次出发的根据地。
甘肃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马主席今年相继出版了散文集《此致敬礼》《祁连山阙》,而且都是行走式的写作,您能否谈谈写作与大地之间的、与行走和深入生活的关系?
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名誉主席马步升
马步升:
悉心研读历史文化典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给自己浇筑一副不易摇摆的华夏魂魄,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正宗的中国味道;走向祖国大地的深处,膜拜和探究历史文化遗存,多角度进入历史文化现场,让自己的作品变得深远寥廓;积极进入当下的生活现场,体味真实的世情百态和人间烟火,让自己的作品拥有活色生香的时代感。
这些都是自己写作活动开始以来所坚守的文学理念,几十年一以贯之,虽还走在路上,远未达到自己对文学目标的预期,但将为此矢志不移。
甘肃法治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滕主席主要以纪录片创作为主,参与了《中国》《岳麓书院》《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青绿甘南》等大题材的创作,并获得了星光奖、金鹰奖等国家级奖项。请您谈谈纪录片创作的心得体会,以及如今纪录片创作的前景和趋势?
甘肃省作协常务副主席滕飞
滕飞:
近年来,甘肃纪录片佳作不断、人才辈出,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如纪录片《河西走廊》长期位居历史类纪录片评分榜首,也涌现了李东珅、金铁木、周兵、李文举、王登渤、秦川、张海龙等一大批优秀的纪录片制片人、导演和撰稿,纪录片大省的地位不断夯实。
从话题热度、收视率等方面可以发现,纪录片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甚至屡屡“出圈”,被广泛热议。其中的原因很多,观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日益浓厚,对获取历史文化知识的渴求日益强烈,因此,历史人物类纪录片广受关注。与此同时,纪录片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还因为纪录片越来越好看,制作越来越精良,无论从创意、思想、构思到画面,都突破了以前“介绍”“说明”的层面,而变得更加饱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更加注重讲好故事,更加充满情感温度。就以王登渤主席和我创作的纪录片《岳麓书院》为例,我们不是简单介绍岳麓书院的历史、文物和建制,而是将岳麓书院和宋代以后中国千年思想史联系起来,从“朱张会讲”的理学重镇到阳明心学、明末船山学、清代实学和现代“实事求是”思想的策源地以及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源头,将一座书院的故事与中国思想流变结合起来,视野也就更加广阔深邃。破题之后,就需要对人物的感同身受,比如《岳麓书院》关于王夫之的那一集,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后,我自己被王夫之人生和信念所深深打动,一个充满朝气和梦想的青年,科举成功,迎娶佳偶,一切都如同阳